在江汉平原腹地,湖北潜江高新区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正凭借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力,破浪前行。自2018年晋级国家级高新区以来,这里始终是区域产业升级的“主引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然而,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管理模式的瓶颈逐渐显现:层级重叠制约效率,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新兴产业培育滞后于市场节奏。破局突围,势在必行。
2024年,一场全方位的体制机制改革在潜江高新区全面启动。从治理架构到产业布局,从政务服务到安全防控,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发力,激活了发展的“一池春水”。
体制重塑:服务下沉提升治理效能
“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调整,而是要打破阻碍发展的‘玻璃门’,让园区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沃土。”潜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管理层级繁杂、服务链条长等痛点,高新区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将内设机构从17个精简至13个,推行扁平化、大部制运行,打破编制壁垒建立“统一人才池”,让治理架构更精简、运行更高效。
服务重心下沉是一大亮点。5个园区管理办公室扎根属地,一线服务人员从11人增至36人,实现“企业跑部门”到“部门跑企业”的转变。“以前办手续要跑多个窗口,现在园区负责人就在身边,问题当场解决,效率大大提高。”一位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改革带来的真切变化。
政务服务同步升级。高新区在潜江市民之家设立行政审批专区,整合63项工业项目审批事项,启用“高新区行政审核专用章”,逐步实现“一章通办、见章即认”。建立“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太蓝新能源项目现场联合勘察仅用1个工作日完成,刷新了项目落地的“潜江速度”。
产业跃升:新质动能填补领域空白
11月20日,在太蓝新能源全固态电池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施工人员正抢抓有利时机,有序推进项目前期工程及基础建设工作。该项目一期预计2025年6月竣工,投产后年产0.5GWh固态电池,年产值可达30亿元。
太蓝新能源的落地,填补了湖北省全固态电池规模化制造的空白。近年来,高新区瞄准湖北产业短板,在多个战略性新兴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光电子信息领域,高新区融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引进晶瑞、鼎龙等领军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人工智能领域,他山科技投资建设的触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是全国唯一能提供“芯片+传感器+算法”全栈解决方案的企业,其智能剥虾机器人等产品填补了省内技术空白。
新能源产业也取得重要进展。依托油气资源和管网枢纽优势,金江新材料盐穴综合开发一体化、中石化江汉盐穴战略储气库等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加速推进。江汉盐穴储气库作为国内最深的盐穴地下储气库,设计总库容48.09亿立方米,将大幅提升华中地区天然气战略储备能力,推动“江汉油城”向“能源新城”华丽蝶变。

潜江高新区王场园区
安全护航:智能防控筑牢发展底线
液氯储罐的压力、温度数据实时跳动,运输车辆轨迹偏移自动触发预警;封闭化管理系统对停车场进出车辆精准抓拍,曾成功拦截阀门泄漏的硫酸运输车……在潜江高新区智能化管控中心,一块块屏幕上的实时数据,为园区安全筑起了一道“智能防线”。
作为江汉平原重要的化工产业集聚区,潜江高新区盐化工业园承载着“盐-氯-碱-精细化工”产业链的核心功能,但化工产业的高风险性如同悬顶之剑,氯碱反应的强腐蚀性、危化品运输的流动性、特殊作业的复杂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潜江高新区泽口园区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更是改革的底线。潜江创新推出的“八必查三响应”预警处置机制,形成了“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分析”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持续优化AI算法,平台预警准确率提升80%以上,平均应急响应时间从25分钟缩短至12分钟。截至目前,累计处置有效预警219次,开展线下精准核查116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203处。
2025年5月,江汉盐化工业园正式获评D级化工园区,这一代表“较低安全风险”的荣誉,成为园区安全管理的“金字招牌”。“现在安全监管像有了‘千里眼’,我们生产更安心。”园区企业负责人表示。
改革风帆劲,奋进正当时。立足新起点,潜江高新区将继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扣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战略部署,全力建设江汉平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文/图 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