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这片镶嵌在齐鲁大地东南部的红色热土,以其最大的市域面积、最多的人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蓬勃发展的现代图景。这里是沂蒙精神的摇篮,“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早已融入城市血脉。
如今,这份源于革命年代的忠诚与奉献、团结与奋斗,正转化为驱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核,生动诠释着沂蒙精神在守护人民安全福祉中的新时代实践。
与空间较量、与时间赛跑 冲锋在应急救援第一线
每年汛期,于应急管理战线上的人来说都是一场严峻而持久的系统性“大考”,临沂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党员邵明法对此深有感触。
一场强降雨突袭临沂,应急指挥部里,指令声此起彼伏,气氛紧张而凝重。莒南县板泉镇传来紧急求救,100多名群众被困在洪水中。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立即展开:一方面紧急协调当地救援力量迅速开展救援,另一方面由支部党员组成的现场指挥组、人员搜救组、技术保障组火速奔赴受灾现场。
到达现场后,指挥组第一时间查看了解降雨量,迅速对形势进行精准研判,果断形成救援决策;人员搜救组则毫不犹豫地冲向危险区域,大声呼喊着被困群众;技术保障组迅速布线、联网络、调设备,确保通讯畅通。经过一夜艰苦奋战,洪水终于退去,百余名群众转危为安。
“应急是一个‘与空间较量、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在各个决策环节中每快一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多一分保障。”邵明法说。
在党建科负责人张华看来,应急管理工作天生就带着“急难险重”的烙印。这份事业所要求的“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恰恰与生生不息的沂蒙精神同频共振、一脉相承。
闻汛而动、闻险而动、闻灾而动,如今全市560家会商终端、18余万路视频监控点、8个信息平台、170部单兵、17架无人机、6辆应急指挥车整齐排列,如同一支严阵以待的大军时刻准备投入战斗。那股融入全体应急人的基因精神,也正澎湃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全防线上。
跨越山险万难 为沂蒙青山装上“智慧大脑”
在临沂,山是革命的根,是精神的魂。连绵起伏的青山,不仅是宝贵的生态屏障,更是沂蒙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和深厚的乡愁所系。守护这片绿色,就是守护沂蒙精神的绿色家园。这份“守”的责任,也沉甸甸地落在了临沂市应急管理局的肩上。
临沂市林地面积达529.3万亩,居全省首位,境内还有蒙山、沂山两个全省十大重点林区,森林防灭火任务艰巨繁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应急在内多个部门,累计六七千人洒落进大山深处,靠着人盯人的死看硬守和“磨破嘴、跑断腿”的土办法,守护青山常青。
然而,面对这茫茫林海,仅靠人力总归有限。2023年起,临沂市应急管理局开始筹谋建设“沂蒙山区域生态林保护监控预警系统”,接入7颗卫星遥感数据,为162个乡镇配齐无人机、单兵、布控球、无线图传“四大件”装备,新建高清视频监控600处,织密空、天、地立体化监测网,实现火情自动侦测、自动预警、打造“智慧森防”。
可要为青山装上这“智慧大脑”和“千里眼”,并非易事。“沂蒙山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要将高清监控摄像头架设在最有效的火情观测点上,意味着我们常常要背着沉重的设备,徒手攀爬几无道路的险峻山头。”火灾防治科负责人张志宇回忆道,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就靠人力肩扛手抬、靠骡马驮运,在后方还要协调数据资源、电力保障、通信网络覆盖等,跨越了重重困难。
青山静默无言,却见证这一切。昔日靠人力编织的“防护网”,如今已进化成由忠诚、科技、责任共同铸就的“铜墙铁壁”。但那份为了守护家园而甘于奉献、团结奋斗的沂蒙魂,却愈发炽热。无数的应急管理人、森林消防员和护林员,常年与深山为伴,与寂寞为伍,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也正是沂蒙人民红色基因的传承。
严格规范、精准为民 凝聚守护安全的磅礴合力
作为工业大市,临沂拥有齐全完备的产业门类、家底厚实的产业基础、百万级的市场主体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蓬勃的经济活力背后,如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守护全市经济稳健发展,成为当下临沂应急人最紧迫的实战考验。
全市应急人用“铁脚板”丈量每一处风险隐患,用“铁面孔”查处每一起违法行为,用“铁肩膀”扛起守护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
今年,临沂市应急管理局大力推进非法违法“小化工”整治,开展“小化工”辨别科普,发动全民积极举报。接到群众反映线索,蒙阴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利用某村内闲散厂房,违法存放二甲苯、二氯甲烷、醇基燃料等十余种危险物品,非法经营危化品氢氧化钠,非法生产多种胶黏剂,存在中毒、燃烧、爆炸等多种安全风险。在对企业非法经营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对该案关联线索进行抽丝剥茧,又调查出近十家上下游企业,延伸查实3宗关联案件。
“严格规范,精准为民,这是我们执法服务的原则。”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孙庆彬表示,执法不仅是查找问题,更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需”,护航发展。
近年来,根据企业和群众诉求,他们及时转变执法思路,将执法环节从“事后处罚”向“事前服务”延伸,让监管更加有的放矢,既守住了安全底线,也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泰森日盛集团安全总监郑洪贵能明显感受到执法态度的转变。以前各部门都有一套检查标准,彼此交叉,难以厘清,后来应急部门推出“码上整改”,统一100多项整改标准,企业扫码即可随时查看相关要求,让企业能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实际整改和安全管理中。
在郑洪贵看来,这些帮扶指导就像一场“及时雨”,“他们真心实意地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自然也愿意把真实情况和困难反映上去。这种良性互动,建立起了彼此的信任,让我们真正感觉到,我们是安全生产的‘责任共同体’。”
创新监管模式、主动靠上帮扶“审计式”检查助推矿山安全水平提升 在临沂这片红色的热土上,除了山高林美、人杰地灵,矿产资源更是丰富多彩,黄金、铁矿、石膏、重晶石、石英石等等应有尽有、储量丰富,矿山数量更是居全省第二位。丰饶的矿产资源为临沂这座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基建保障、铸就了工业腾飞的美好愿景。
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更加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切实提升矿山安全管理水平,成为摆在应急管理人面前的一大课题,在伟大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临沂应急人迎难而上、矢志创新,坚定开创临沂矿产安全监管新局面。
临沂应急人变单一执法为靠上帮扶,联合省市县三级监管力量,完成全市117家非煤矿山全覆盖“审计式”帮扶指导。聘请省级专家参与,采取历史资料溯源、现场踏勘验证、人员问询核实“三位一体”系统性审计方式,每矿利用5-7天时间集中审计,保障一次检查、查全查透。对地下矿山走遍井下所有生产中段、采空区等区域,现场打开封堵墙验证采空区治理效果,逐矿建立“一矿一册、一矿一策”。通过面对面交流、专家精准指导、监管人员解读等方式,让企业准确认识“问题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整改怎么做”,同时建立“线上跟踪、线下督办”机制,根除问题清单“一扔了之、就问题改问题”的痼疾,做到闭环管理、系统整改。有效解决岗位职责不清、管控措施不实、标准不高、隐患排查走形式等基础性问题。
聚焦矿山本质安全提升,提升机械化水平,减少一线作业人员是治本之策,全市累计投入2亿余元提升改造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设备。其中鲁南矿业建设完成公司所有生产环节集控中心,会宝岭铁矿购买凿岩台车、铲运机、矿卡等设备70台套,极大改善了井下机械化程度。通过设备提升改造以及外包队伍清退,全市共减少井下作业人员300余人,从根本上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
信息化也成为他们强化安全监管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结合当前开展的涉企行政执法领域改革,远程监管、线上监管成为他们监督矿山规范、安全生产的有力武器。山东省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智能化监管,可以更加有效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的智能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事中敏捷应急处理,实现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从原有传统的“制度约束人”的被动管理模式向“数字驱动人”的主动模式跨越。
安全,是发展的底线,更是幸福的底色。这股军民情深般的协作,也凝聚起守护安全的磅礴合力。在这片流淌着红色血脉的热土上,临沂应急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智能的手段,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让这里既蓬勃发展的热度,更有平安祥和的温度。(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