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0月27日电(记者马作鹏)10月26日,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暨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在上海普陀举行,聚焦“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的主题,共话创新、共商合作。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和“金边”,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9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

自2025年2月份以来,普陀区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普陀力量。主要围绕“一二三四五”(一条主线、两个关键、三张清单、四个定位、五大行动),即紧扣服务大局这一条主线,着眼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通过挖掘梳理各地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努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创新“一条链”、产业“一幅图”、要素“一张网”、服务“一站式”、市场“一盘棋”等五方面工作。
活动发布环节,普陀区携手人民日报的人民发布厅专栏,共同发布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一批聚焦前沿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正式亮相,同时,“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及技术经理人联盟也同步发布。这是沿沪宁协同创新从蓝图走向实践、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推进的关键一步。
首批发布的沿沪宁创新联合体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重要体现。这些创新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由龙头企业或顶尖机构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院所,共同提升区域产业链的安全与韧性。
为更好地集成沿沪宁城市资源,推动技术方与需求方有效链接、便捷可及,活动同步发布了“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作为移动的“协同枢纽”,集成六大核心功能:政策信息发布、科创资源共享、技术供需对接、科技金融对接、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成果展示,实现创新要素的“一站汇聚”与“线上速配”。
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汇聚来自沿沪宁各个城市的74名技术经理人,将作为“科技红娘”深入一线,推动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现场,来自沿沪宁沿线9座城市的技术经理人代表开展了2.3亿元的联合需求发榜。同时,普陀区将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开展专业培训,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破解转化“最初一公里”的难题。
![[field:title/] [field:title/]](/uploads/allimg/c251101/1L1c94C3B10-2b02_li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