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大闸蟹集中上市旺季,膏肥黄满的大闸蟹广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近期“螃蟹靠激素催肥”的说法也在网上流传,靠谱吗?为此,记者采访了江苏大闸蟹养殖领域的农技专家和养殖户。
江苏连云港是华东地区大闸蟹主产区之一,养殖历史超过40年。在连云港灌南县,大闸蟹养殖面积已突破3万亩,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4000吨,成为当地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
针对“激素催肥”的网络传言,长期从事大闸蟹养殖技术指导的灌南县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韦娟明确表示,该说法既无科学依据,也不符合养殖实际。
“我们通常所说的‘激素’多指脊椎动物使用的孕激素、雌激素等,而螃蟹属于无脊椎甲壳动物,其生理结构与人类差异极大,这类激素不仅无法被其识别利用,反而会扰乱其正常蜕壳与生长发育,导致成活率下降、产量降低。”韦娟进一步指出,从养殖效益角度看,使用激素对养殖户而言得不偿失:一方面,激素成本高、施用难度大,需精确控制剂量;另一方面,滥用激素可能导致蟹黄蟹膏发育不良,严重影响大闸蟹的市场价值。
对于近年来大闸蟹个头普遍增大、上市期趋于集中的现象,韦娟解释,这主要得益于持续优化的育种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蟹苗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我们优选遗传性状稳定、体格健壮的亲本进行繁育,从源头上保障蟹苗质量。在养殖过程中,通过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天然饵料,采用‘水草+螃蟹’生态养殖模式,优化水质,增加营养,确保大闸蟹品质生态、口感鲜美。”韦娟说。
在灌南县新安镇养殖大户宋跃的蟹塘中,水面波光潋滟,水草丰茂,一只只青壳白肚的大闸蟹悠闲爬行。宋跃介绍,他家养殖了300亩大闸蟹,采用智慧化、生态化管理模式,通过智能感知设备,能实时监测蟹塘溶解氧、水温、pH值等关键指标。同时,配合自动增氧装置和无人机投饵等精准作业,可以显著提高蟹苗存活率,优化成蟹品质。目前,亩产大闸蟹超过150公斤。
“我们给大闸蟹吃的是冰鲜鱼、螺蛳、东北玉米等生态农产品,不仅安全,还能提升螃蟹的鲜美度和甜味。”宋跃说,通过改变蟹塘形态,由大塘口变为小塘口,由环沟型塘口变为平底塘口,便于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控,减少螃蟹应激反应,使整体产量提高20%以上。
韦娟介绍,不仅是连云港,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大闸蟹养殖生态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可通过水质调控、科学投饲、水草养护与疫病防控等综合措施,提升大闸蟹的品质与产量,无需使用激素。
(责任编辑:王惠绵)
![[field:title/] [field:title/]](/images/defaultpic.gif)